这两天“中国AI之父”冲上了热搜,起因是这位清华博士靠着199的人工智能课年入超过5000万,于是就有了下边这张图:
我无意去评论一舟老师是否割韭菜,因为本质上人做的是流量生意,春节期间还有好友在朋友圈拿他来做正面激励:这么有钱的人,年三十晚上还在不间断地直播卖课,想想自己简直就是个废物。
我想说的是大可不必,这就跟我遇到的很多很焦虑的朋友给我发信息:我去年接连报了很多跨境的课,结果越学越焦虑,不知道应该从哪儿下手。咱就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正是因为你只停留在了学习上,把实践,测试,优化,放大这些给彻底遗忘了呢?
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我个人也非常焦虑,因为我们在做的事儿,别人也在做,所以我一直在研究有没有哪些是别人不知道,但是一旦实践就可以很快拿到很大结果的“秘诀”,在这样的心态下,整个人几乎每天都陷入亢奋,失望,绝望,给自己灌鸡汤,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失望和绝望。后来发现,真正的认知觉醒,不是掌握了尚未掌握的东西和技能资源,而是踏踏实实地把一件事儿做好,把颗粒度做细,这件事儿,不是别人做不到,而是大多数人做不到那么细。
我知道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朋友,相当一部分都希望我能够不停地输出新的方法,新的技能,结果发现我来来回回讲的都是那些东西,于是大家开始失望,慢慢地也没有什么关注欲了,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生哪有那么多新东西。我自己极度讨厌那些动不动就上升到平台,社会,经济的人,更讨厌那些上来就把饼画得太大的人,不好意思,我胃口很小,真的吃不下“你”画的饼。
我在前天的时候发了这篇文章,结果收获了一大群朋友的私信纷纷表示同感,我也曾跟朋友讲过:我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信仰的是春种秋收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庄稼人如果不每天忙碌地里的活儿,只顾着四处学习所谓的知识,到秋天,田里荒草丛生,能把自己活活给饿死。
“知识”也是一样的,这两年人工智能大热,朋友圈铺天盖地的都是教你如何玩转AI的,大多数人,即使付费买了课,通常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去,更别说真的用AI来提升生产力了,所谓的提升生产力,可能到最后就变成了教别人如何使用AI了,去年不少人学了ChatGPT,学了MJ,今年OpenAI刚刚放出了文生视频的新闻,大堆的人已经开始学起了如何玩转Sora了,我真的看的一脸懵逼。
我非常喜欢段永平的一句话:“要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因此每次我们这个行业发生一点变化,当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时,我经常会告诫自己:再等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时代红利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靠实力,靠执行力,靠战斗力取胜,而不是靠所谓的“投机”取胜。
Temu和TK SHOP刚火起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问我怎么看,我当时笑着回复道:“我隔着屏幕看”。因为总要有人先去试错,总要有人去当小白鼠,没有他们的行为,哪儿来我们的一片坦途呢?
人工智能的确很强大,未来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作由它们来完成,但前提是找到正确的应用方向,不断拿结果。这就像新能源大火那两年,中国诞生了数千家电动车企业,数百个电动车品牌,这两年呢,大堆的企业倒闭,华为绝对算不上是新能源的先驱,但这并不影响它未来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巨头。
我们这个行业,曾经有很多人热炒玩具品类,母婴品类,户外品类,宠物品类,一度都到了让我觉得离谱的地步,结果呢,炒了没两年,大家又开始纷纷抱怨这些品类竞争太激烈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参与者,我也遇到过我们自己品类因为一些“大神”、“专家”、“自媒体”的吹捧而在很短时间内就挤进来一堆“竞争对手”,结果就是大多数的“新晋同行”连一年都没活下去就直接偃旗息鼓了,以至于不少“同行”给我发私信:我这儿有批库存,你看看能不能收掉,反正我们做的都是一样的东西。
我从来都没有否认过先驱者的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更关注的是一件事儿能不能做成,怎么才能以更务实的方式给做好。任何时候,市场上都不乏新概念,关键是最后能不能对我们形成生产力。
春节前一位知识星球的老乡朋友来深圳,在我们办公室畅谈了一个下午,我详细地跟她讲了我们是如何做事的,昨天得到了她的阶段性反馈,这让我非常欣慰,因为只有当你聚焦一个东西,并且彻底把障碍击穿,你才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