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交平台沦落为负面的载体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再到Facebook、Twitter等国际平台,社交网络的触角几乎覆盖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在享受社交网络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不良内容的泛滥。
视频传播平台的兴起与AI生成内容的广泛应用,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形成了当前信息轰炸的社交网络生态。
视频传播平台以其直观、生动、易于传播的特点,迅速成为社交网络中的主流形式。
从短视频到长视频,从娱乐消遣到新闻资讯,视频内容几乎覆盖了用户需求的各个方面。
然而,这种便捷性也为不良内容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最新研究显示,社交网络上不良内容泛滥,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Integral Ad Science报告指出,四分之三美国网民在2.0平台上遭遇不良内容,且四分之一用户反映此类内容数量激增。
错误信息尤为用户所厌恶,44%用户对此持警惕态度,尤其是选举期间的假新闻。此外,成人内容、AI生成及深度伪造内容、仇恨信息等亦遭用户回避。
AI内容兴起加剧用户信任危机,42%用户因此对推送内容产生怀疑,46%用户因假新闻泛滥而减少对社交媒体广告的信任。
相反,52%用户偏好与个人相关的广告,且当广告与相邻内容同步时,47%用户更易记住广告内容。
社交网络不良内容泛滥的问题日益凸显,弊端初现,仿佛在等待一个爆发点。
以国内某音为例子,我们的记忆仿佛被时间轻轻地按下了暂停键,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充满魔力的2018年。
那一年,某音平台如同一片新兴的创意沃土,孕育出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神奇人物和精彩瞬间。
那时候的某音,还没有被海量的商业内容和同质化的视频所淹没,每一个创作者都像是带着独特光芒的星星,各自闪耀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
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奇思妙想和创意无限的内容,从生活小窍门到才艺展示,从搞笑段子到深情演绎,每一个视频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人眼前一亮。
但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平台上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和创作者,但平台的监管不到位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广告和营销内容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比如,有些人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不惜制作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也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不知道何时开始,我们幸福感正在一点点被剥夺,戾气越来越重。
现在的社交平台更像是负面能量的载体,在与另一半做对抗,当负面能量失控的时候,就是社交网络弊端爆发的时候。
以这两天闹的沸沸扬扬的“某羊”事件,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就这事,ta们是倒不了的,但是网上的舆论就没停过,都想ta们死。
这就是利用焦点事件,引爆负能量,最大程度的激发了人心中的仇恨心理,甭管是有没有瓜葛的,都上去踩一脚。
细思极恐,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赖以生存的工具,但种种现象都表明,社交网络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大胆的预测,这不是用户抛弃了社交,而是国家会禁止。
如果一个软件平台上升到了,会影响群众幸福感指数的时候,而且是消极的影响,那这平台还能做下去?
当社交网络弊端爆发的时候,这一群赖以生存的人要如何自处?
事实上,个性化推荐也是罪魁祸首,这是一场资本绞杀的罗生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性化推荐似乎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标配。从搜索引擎到社交网络,从视频平台到电商网站,个性化推荐无处不在。
然而,这种看似贴心的服务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以搜索引擎为例,曾经的百度以其强大的搜索技术和广泛的信息覆盖,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但如今,百度搜索出来的内容却常常让人一言难尽。一方面,大量的广告和商业推广信息充斥其中,让人难以分辨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另一方面,个性化推荐算法使得搜索结果越来越倾向于用户的个人兴趣和偏好,从而导致信息的单一化和局限性。
对于用户而言,个性化推荐使得他们陷入了信息茧房之中。
在这个茧房中,用户只能接触到与自己兴趣和观点相似的信息,而无法了解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这不仅会限制用户的视野和思维,还会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
例如,在一些热点事件中,不同立场的人们往往只能看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从而导致争论和冲突不断升级。
平台为了赚钱、获取流量,采取各种策略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些做法开始走偏时,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只能放任自流吗?
社交网络平台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政府、平台和用户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监管和治理,确保平台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