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跨境电商赛道跑出百亿估值企业,传统意义上的亚马逊精品卖家们动辄数亿营收,跨境电商忽然被很多人叫“品牌出海”,加入了近几年大肆报道的出海浪潮。
以亚马逊卖家们为典型代表的跨境电商从业者们发现,自己所在的行业,已然不是当初那个草根创业逆袭的赛道。
原有卖家内卷,新卖家大量涌入,传统企业实力进场,资本推波助澜,让这些亚马逊卖家们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互联网零售属性的行业,卖家的产品和渠道策略,是公司经营的核心。对渠道策略来说,以亚马逊为核心,沉淀产品能力及核心产品线、供应链资源,然后再拓展至多平台,是基于历史经验,已经达成共识的基本路径。
所以,产品策略的不一样,就成为了区隔不同卖家发展上限的决定性因素。
在过去,当我们谈论亚马逊卖家的产品工作的时候,有极长的一段时间,这个话题基本等同于“选品”。对于中国商家来说,做平价替代的生意永远是优先选择的路径。各大国内的内容平台上,亚马逊卖家如何选品,确实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选品就是选市场,选市场就是选对手。选完之后,按照现在的行业习惯,就应该以“微创新”为目标,调研当前主要竞争对手的痛点,进而推导出自己的产品解决方案。
目前,这仍然是传统的贸易型亚马逊卖家们成功率最高的产品开发方式,也有成熟的数据和工具提供工作支撑,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形成了自己在这套方法上的SOP。
但是,在最近两年,大家应该明显感觉到,这套方法的成功率,越来越低了。
“微创新”带来的同质化怪圈
过去一年内,贵公司在核心品类上推出的新产品,有多少比例的新品销售表现达到预期?统计结果如下:
简单总结:绝大多数(76%)的卖家认为,自己新产品达到预期的数量占比,不足50%。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不难理解:大家都是在存量市场里找微创新点,生意模式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说“选品+产品开发”是一个纯数据化决策的流程的话,参考上述描述的大多数卖家的产品开发方法,我们应该可以有以下的总结:
-
作为一项数据化决策工作,不同卖家之间的数据源(主要是销量数据和Review)区别不大;
-
根据Review(评论)分析来对产品做性能改进和微创新的方法,基本一致。
同样的工作模式,同样的数据,同样的决策思维和工作方法,出来的产品决策,可想而知,几乎也是同质的。这样的产品多起来,事实上就违背了当初“差异化改进和微创新”的初衷。最后开始内卷,更有甚者,上架即清仓。
还有博主在网上发贴,说“自己公司产品团队花三个月辛苦调研出来的产品设计方案,在工厂车间看到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样品”,哭笑不得地问网友,到底自己应该开模还是应该直接拿工厂现货?
连工厂都懂得看亚马逊的评论来改进产品了,更不要说那些比工厂对数据更有敏感度的卖家们。
为什么我们的创新好像毫无生命力
大家都觉得自己在做产品创新,到底什么是标准意义上的产品创新?为什么我们的创新好像毫无生命力?
我们提出一个观点:解决跨境电商卖家产品困境的根本解决方案,都不能从本行业获得。
这个事实其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探索求证。
我们看到,有些跨境电商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产品化公司的转型:
有些公司开始配备了用户调研人员;
有些公司积极学习国货、中国新消费的产品创新方法论;
有些公司不断地学习创新理论在产品工作中的应用。
简而言之,跨境电商走过十几年之后,现在需要更多的“他山之石”,来给我们提供更高视角的思考和更稳健的企业发展底层动力。
前文提到的那一次调研,来自知无不言联合效度出海共同进行的一次“跨境电商卖家产品创新能力白皮书调研”,该白皮书不但包含了针对100位卖家调研的结果,也提供了更多的“他山之石”来让跨境电商卖家们获得产品创新方面的启发。
知无不言将联合效度出海,在2024年11月6日,在深圳举办首届“跨境电商产品创新大会”,全天的会议除了白皮书重磅发布以外,我们还精心设计了“他山之石”,他们来自:
-
湖畔创研中心(原湖畔大学)顾问;
-
资深用户洞察及产品创新专家;
-
谷仓科技,新国货产业孵化赋能平台;
-
以“创新”为核心课程的混沌学园资深领教;
-
信奉“产品为王”的资深跨境电商卖家和品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