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显现。在电商竞争激烈的潮流中,许多平台在风头不再时选择悄然退出或调整战略。
KJ123获悉,1月7日,印尼本土平台Bukalapak宣布关闭其电商业务和实体商品市场,将业务重点转向虚拟产品。
Bukalapak在给用户的公告中提到,最后的下单日期为2025年2月9日,而所有未在2025年3月2日之前处理的订单将会被自动取消。此外,平台电子钱包中的余额可在3月14日之前转账至用户的银行账户。为确保顺利过渡,Bukalapak承诺在3月底之前提供完整的操作指导,帮助卖家完成订单、提取余额及下载交易数据。
此外,平台将继续运营虚拟产品业务,用户仍可购买诸如信用卡充值、数据包和账单支付等数字商品。
据了解,Bukalapak自创立以来,凭借对印尼本土市场的深耕细作,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领军者,不仅在当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了一席之地,还成功完成上市。
然而,随着市场红利的逐渐退散,叠加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的冲击,Bukalapak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前有Shopee、Lazada等老牌电商巨头凭借多年的布局稳居市场前列,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壁垒。后有TikTok与Tokopedia携手打造的Shop Tokopedia也在迅速崛起,逐步抢占市场份额。此外,Temu等平台也不断试图进入印尼市场,并向本土平台发起挑战。
国内外竞争者的强势布局,使得本土电商平台的压力倍增。Bukalapak也在这一波竞争浪潮中,逐渐“力不从心”,面临市场份额的萎缩,其盈利与用户增长的表现未能持续保持高位。
根据最新数据,Bukalapak的月度访问量已降至约500万,较去年1000万+的访问量减少了一半,且远低于峰值时期的2500万。其在印尼电商市场的占有率也遭遇了严重压缩,平台的市场竞争力显著下降。
此外,内部运营策略的失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ukalapak的发展。此前发布的财报数据,已然显露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023年,Bukalapak的净亏损高达1.37万亿印尼盾;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扩大90%,达到7480亿印尼盾;即便是进入2024年第三季度,平台调整后的EBITDA依然亏损680亿印尼盾。
尽管Bukalapak通过分批关闭多条业务线、裁员等措施应对公司面临的业绩压力,然而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阴影。
公司表示,自2021年上市以来,所经营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竞争态势也日益激烈。尽管在多个业务板块进行布局,但高昂的运营成本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这与公司实现盈利与可持续增长的长期战略目标相去甚远。
在电商生态这个紧密相连的闭环系统中,运营成本的飙升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形成了一个几乎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随着竞争对手在资源和资金上的持续加码,Bukalapak愈发处于被动局面。
当下Bukalapak亟需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专注虚拟产品能否为平台造血续命,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