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曝假冒进口奶粉,海淘洋奶粉要当心

 AE1234速卖通卖家网  403  2023-03-08 00:00

再曝假冒进口奶粉,海淘洋奶粉要当心

日前,山东济宁金谷制罐包装有限公司、陈明江等11人生产销售假冒婴幼儿乳品案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而与此同时,又传出了“立陶宛查获大批仿冒爱他美德国版奶粉的假货”“佛山一厂房内发现数百箱假冒奶粉”的消息,一时间,假冒奶粉的话题再度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案件

11吨假冒德国版

爱他美被查处

上海公安部门去年破获的一起生产、销售假冒“雅培”“贝因美”奶粉案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巨大关注。 2016年4月,最高检在官网发布消息称,2015年9月,上海市公安部门依法查处一起跨全国多省市仿冒品牌婴儿奶粉案。犯罪嫌疑人陈某、唐某组织他人仿制假冒品牌奶粉罐、商标标签,收购低档、廉价或非婴儿奶粉,在非法加工点罐装出售,共计生产销售了假冒奶粉1.7万余罐,非法获利将近200万元。

而就在不久前,又有一款外资奶粉被假冒了。据立陶宛警方官网的消息显示,3月2日,立陶宛经济犯罪侦查局官员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所在的县维尔纽斯县查获超大批量德国版爱他美奶粉假货。该批企图在欧盟国家售卖的假奶粉多达1.8万盒重11吨。

“目前,公司正在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对AptamilGUM1+段和AptamilGUM2+段产品(600克纸盒、德文版包装、银色内包装袋)可能遭受仿冒一事进行调查。”爱他美母公司达能纽迪希亚相关负责人表示,涉假版本奶粉为德文版包装,未经官方渠道在中国销售,目前还没有信息表明这批产品流入中国。

“经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已经可以确认立陶宛这批涉案的假冒德国版爱他美奶粉没有流向中国市场。”3月27日,负责调查该案的立陶宛维尔纽斯县警察总部经济犯罪调查局高级调查员格迪米纳斯(Gedimino Zagorbininas)回应媒体采访时如是说。不过有关此批假冒奶粉的具体流向问题,他表示因保密需要无法透露。

据悉,此次国外被查获的产品为仿冒爱他美德国版包装,即600克纸盒、银色内包装袋。而爱他美官方旗舰店和纽迪希亚海外官方旗舰店引进中国的爱他美产品只有罐装的,分别为简体中文版800g、白金中文版900g、德国版800g、澳洲原装金版900g、德文版900g共5款产品。

“如果中国消费者购买的是官方授权渠道销售的上有简体中文的产品,就不存在该问题。”达能纽迪希亚上述负责人表示,中国市场授权的渠道销售的产品规格都是800克的,消费者可以明显判断出是否买到了假货。据了解,目前中国消费者可通过官方渠道即爱他美天猫旗舰店、纽迪希亚海外官方旗舰店,以及经过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购买中文版爱他美奶粉。

现象

假冒进口奶粉案件多发

达能纽迪希亚可谓深受假冒之害。此前,可瑞康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当时有分析称,“由于目前市面上可瑞康的假货太多,甚至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达能方面怕出事,所以把市面上的销售产品陆续退市,以免引火烧身。”

事实上,进口奶粉品牌被假冒并非个案。据媒体梳理发现,2015年-2016年公布的判决文书显示,国内共出现了3起涉嫌假冒进口奶粉的大案,涉及雅培、喜宝等多个知名品牌,整体涉案数量超过60万罐。

据媒体分析,从披露的案件细节信息来看,奶粉造假已经出现了集团化、专业化运作的迹象,部分涉案公司从采购低价大包粉原料分装,到假冒进口报关文书及检疫证明,最后报关公司仓库“一日游”冒充进口,各个环节手法娴熟且有专人专职负责,甚至骗过了专业的奶粉经销商。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表示,假冒进口奶粉的现象确实很普遍,有些就是国内造假,还有一些是在海外造假,批量走私进入我国境内。这类奶粉通常经由电商等渠道进行线上销售,或进入到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母婴店,由店家和真货混杂在一起卖。

宋亮认为,对于跨境购买奶粉的关注重点在于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一般有几种手段,一是用低端奶粉换包装成高端奶粉,二是把普通奶粉换成热销奶粉,三是把快过期的奶粉换包装再进行销售。他透露,目前有问题的海淘进口奶粉主要在国外进行造假。

据业内人士介绍,假品牌奶粉大多通过网络进行分销。早前,业内已发现在网络上有不少低价品牌奶粉存在问题,尤其是部分宣称进口的品牌奶粉。记者曾从部分母婴论坛看到过,有消费者反映在网上购买的进口品牌奶粉,从包装上、奶粉冲泡的情况,感觉不对劲,与自己以前购买的有所不同,怀疑是假奶粉。

建议

奶粉企业尽快建立产品追溯体系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含零售及B2B)整体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至2018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2016年中国海淘用户规模达到0.41亿,跨境电商高速发展背后,消费者在海淘、跨境购过程遭遇假冒伪劣品的投诉近年数量也在直线上升。

近年来,随着海淘、代购的兴起,不少妈妈们会选择用这些方式购买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对于此番爱他美被假冒,有业内人士发出了“代购或者跨境电商的监管难度确实较大”的感慨。由于奶粉来源的碎片化,平台电商无法对奶粉来源正确识别,再加上大多假冒奶粉是海外小作坊生产,国外相关监督部门无法跟踪查验。

对于“溯源难”这一问题,艾媒咨询CEO张毅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追根究底还是成本投入问题,在目前电商平台尚未盈利的情况下,没有几家跨境电商愿意投入高成本去进行产品溯源,‘溯源难’只是借口。”

据张毅观察,通常问题产品通过两种途径出现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上,一是通过个人去当地的市场直接购买的模式备货,这样的直营商家通常被称为“买手”,买手有可能在当地买到假货带回国内;二是产品其实是在国内生产,只是贴上外国品牌标签,后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在外国造假的成本要比购买正品高得多,且不说面临高额的造假处罚,背着假货从对方海关到我国海关就相当麻烦,而国内造假违法成本低,消费者很难辨别。”张毅说。

宋亮建议,国内外品牌奶粉都要尽快建立自身产品追溯体系,以维护自身品牌和消费者利益,国家食药监总局不妨与国外品牌奶粉厂家约谈,凡没有建立追溯的可立即退出国内市场,以维护市场秩序。

提醒

跨境电商货源杂

需认准四项“标识”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跨境电商产业日益蓬勃。但跨境电商复杂的货源也为消费者带来食品安全隐患。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对跨境电商食品、化妆品,总共风险监测了26273批。其中,不合格率是4.6%,比正常贸易渠道高5倍多。

目前的跨境电商主要有两种模式——保税区备货模式以及直邮模式。在保税备货模式下,海外进口产品在进入国内保税仓时,需提供原产地证书,并通过海关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一系列检查和备案,而部分跨境电商的直邮模式则不需要原产地证书。

面对跨境电商复杂的货源,消费者在选购时有什么依据?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食品、健康、美护部高级项目工程师陆洋提醒消费者,可以通过观标签查证件、看条形码、验信息这四招进行进口食品的鉴别,以购买到合格的进口食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不仅要与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我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

二看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该防伪标志是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的。如无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具的“CIQ”标志,消费者有权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

三看产品条形码。编码具有唯一性,它要求一个商品项目、一家厂商或一个国家(地区)只有一个代码,当商品项目、厂商、国家(地区)已经确定,就永不改变。而且商品条形码中的一组数字还要组合国家(地区)、厂商和商品,这种商品项目代码就可保证商品的代码标识在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特定和唯一的。例如,前缀码为“471”的是中国台湾生产,“84”的是西班牙生产,“000-019、030-039、060-139”的是美国生产,“690-695”的为中国大陆生产,“94”的是新西兰生产,“45-49”是日本生产等。消费者在选购进口食品时,应拒绝购买不具有条形码的食品。

四看经销商有无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应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只有货证相符,才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合法进口的。

可是,对于大多数追捧进口食品的消费者依然以为拥有全外文包装的才是真正的“原装进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对此陆洋提醒消费者,根据现行法规,经检验检疫合格、具备“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方可入境销售。所以,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均属于非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食品标签如同食品的一个窗口,消费者需要通过中文标签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着进口食品缺中文标签、中文标签信息不全、零售商随意自行加贴中文标签等违法行为乱象,严重干扰消费者选择正确合适的产品。陆洋提醒消费者,国家要求进口食品提供中文标签,是为了保证消费者能看懂成分表和保质日期等信息,便于消费者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购买。比如,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的消费者,或者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可能会因此购买到不适宜自己食用的食品。

本文"再曝假冒进口奶粉,海淘洋奶粉要当心"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270858)

 标签: 进口奶粉
  • 版权声明:如您认为该页面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 友情提示:本站内容均来源于用户上传与网络,与AE1234速卖通卖家网无关。请用户注意甄别服务质量,避免上当受骗。
  • 最新